歼轰-7B:被时代抛弃的雄鹰
2021年,改进后的歼轰-7A2战机惊艳亮相,其诸多技术进步,部分源自其前辈——歼轰-7B项目。然而,歼轰-7B本身却未能最终定型量产,这究竟是为何?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,并追溯歼轰-7系列战机的曲折发展历程。
海军航空兵的利剑:歼轰-7系列的崛起
歼轰-7并非一款标准的战斗机,而是一款多用途战斗轰炸机,其诞生背景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苏三国竞相发展F-111、狂风、苏-24等战斗轰炸机的浪潮息息相关。 甚至到了21世纪初期,俄罗斯还推出了更先进的苏-34。1979年,中国启动了代号为“轰-7”的项目,并在80年代中后期更名为“歼轰-7”。历经十余年的攻关,歼轰-7于1988年首飞成功。最初,该项目主要由海军主导,设计理念也优先考虑海军作战需求。然而,随着空军的加入,项目需求也开始融合空军作战的特性和要求。1998年,歼轰-7最终定型,并开始小批量生产。
展开剩余76%歼轰-7A:弥补不足的时代之选
早期歼轰-7的性能并不完善,其设计更偏向海军航空兵的需求,并不完全满足空军作战需求。因此,在小批量生产的同时,改进升级工作同步进行。2005年,歼轰-7A定型并开始大规模生产,迅速填补了海军和空军对地对海打击平台的缺口。 歼轰-7A装备了11个挂架,其中5个为重载挂架,最大载弹量约9吨,空重14.5吨,最大起飞重量达28.5吨,作战半径1650公里,最大航程约3700公里。 它可以挂载鹰击-83系列反舰导弹(海军)以及空地-88或鹰击-91等空地导弹(空军)。 在东海防空识别区,歼轰-7系列战机多次与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-4和F-15J进行长时间对峙,展现了其优异的航程性能。据统计,歼轰-7系列战机共生产装备了200多架,至2010年代中期才逐渐停产。尽管歼轰-7A在当时解决了燃眉之急,但其设计理念与技术水平终究有所局限。
歼轰-7B:昙花一现的雄心
鉴于歼轰-7A的不足,中国在2010年代启动了歼轰-7B项目。该项目旨在提升歼轰-7A的作战能力,其改进重点包括:显著加强机体结构强度,以满足挂载更重型武器的需求;更换新型雷达和综合航电系统,提升其信息化作战能力;配备5个重载挂点,可挂载鹰击-12重型反舰导弹和隐身巡航导弹等先进弹药。歼轰-7B还进行了多次试飞和测试,各项指标令人欣喜。
功亏一篑:时代的选择
然而,歼轰-7B最终未能定型量产,其原因并非技术瓶颈,而是战略层面的考量。 歼轰-7B的研制时间与歼-16重型战斗机的研制时间高度重合。2011年歼-16首飞,2016年正式服役。歼-16作为一款多用途四代半战斗机,拥有12个挂点(其中6个为重载挂点),最大载弹量12吨,同时具备强大的空战能力(例如可挂载霹雳-15和霹雳-17导弹)。与歼-16相比,歼轰-7B在载弹量、挂点数量以及空战能力上均处于劣势。 不仅如此,海军航空兵也更青睐发展以歼-15系列为代表的舰载战斗机,逐步实现由岸基向舰载的转型,歼-15T和歼-15D的陆续推出更印证了这一趋势。 因此,无论是空军还是海军,对歼轰-7B的需求均大幅降低。
技术传承:未完成的篇章
尽管歼轰-7B项目最终终止,但其积累的技术成果并非完全付诸东流。歼轰-7A2战机的中期升级,就部分吸收了歼轰-7B的技术成果。 这与歼-11D与歼-11BG的改进历程颇为相似,体现了中国武器装备研制中注重技术积累和传承的理念。
歼轰-7B的失败,并非个案,而是中国军工发展过程中理性选择的一个缩影。在先进技术和有限资源面前,做出最优决策,才能更好地提升国防实力。这或许也是歼轰-7B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